文/贺树龙
2月17日下午,美国打车应用Lyft总裁约翰·齐默(John Zimmer)在北京接受了媒体采访。约翰·齐默表示,
移动出行的真正开创者是Lyft,而不是Uber;Lyft在美国很多城市的业务表现都优于Uber;Lyft和司机的关系、给司机的待遇要比Uber好。
谈到与Uber的竞争时,约翰·齐默给滴滴的建议有两点:首先是维护好司机队伍的稳定,让他们保持积极性;其次是保证资本的高效率,开拓新市场并巩固现有市场。
以下是约翰·齐默的精彩观点摘录:
谈创业:想用众筹方式改变交通
我毕业于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在大学第四年快毕业的时候,我选了一门课叫市政规划。教授跟我们说,我们周围的城市都是以非常传统的方式来建设的,有多少人就按比例建设多少硬件,比如道路、下水道、水的供应等等,但硬件往往没有办法跟上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增长,总会遇到瓶颈、影响城市的发展。所以,怎么把城市的资源盘活,用最少的资源让所有人过上轻松愉快的生活,这是一个挑战。
那么,从我的角度来说,从哪一种基础设施下手来做这种改变呢?我看了一下美国的历史,从最早开始,交通始终都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最早的时候,美国开通了运河,成为第一波经济起飞的龙头,接下来就是美国火车铁道系统发展,接下来就是美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每一次交通运动的基础设施的升级,都引起了经济大的爆发性的增长。
我就看交通设施这一个门类方面有什么瓶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改善。我发现统计显示,每个美国家庭每一年要花9000美元,用来维护保养他们的一辆或者几辆车,这是仅次于住房方面的第二大消费,实际上美国人在交通上养这辆车用的钱可能比在食物上用的钱还要多。
另外一个统计数据更加让人震撼,其实花这么多钱来养车,一年中平均一个家庭用的时间只有4%,96%都是白白浪费掉了,而美国每年花在交通体系上的主要费用,以高速公路为主、以私家车为主的费用全国加起来是2万亿美元,96%都是白白浪费掉了。我自己做酒店管理,大家知道酒店管理最核心的指标是入住率,所以我用这个概念转到车辆的使用率上面,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更大的效率浪费。
2006年我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就有了一个梦想,未来的交通是什么样的交通,我觉得应该是众筹方式存在的交通资源的供给,要把所有的零散的资源通过众筹的方式聚集起来。
谈行业:Lyft才是移动出行的开创者
所以大学毕业之后,我马上就跟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试着做一个长途拼车的软件产品,像滴滴跨城市拼车一样。
2012年的时候,这个公司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我就把它做大升级就变成了现在的Lyft。大家可能读过一些资料,说Uber是美国比较早的从事手机软件打车的企业,其实Uber在2009年创立之后,一直到2012年主要靠自己拥有的车队来进行服务。直到2012年有了Lyft,才真正通过手机软件把私家车聚集起来。大家现在理解的移动共享出行,实际上就是Lyft开创的。
如果从2012年算起到现在的话,大概3年多的时间。两家公司比较的话,Lyft在今天的发展速度、市场份额、规模都远远超过了对手当年第三年的发展水平。我们正积极的从对手那里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两个极端的例子,旧金山是我们最早开发的大本营,现在是有40%的市场份额。奥斯汀是德州首府,仅次于纽约最富裕的一个州,是比较新的市场,我们的市场份额达到50%,并且还在不断的推进。
谈产品:Lyft的体验更好
如果算起来,同样Uber在3年之后的估值,和我们3年目前的估值,我们已经超过竞争对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预定到达时间”(不管怎么开拓新市场,客户体验的一个核心的指标,这个车能不能在几分钟之内到)这个指标我们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大家可能也看到了,Lyft最近完成了一轮1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主要的投资者,包括通用汽车,另外还有沙特王子Awaleed的投资。有一点就是我觉得很有意思,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因为我是酒店服务业专业出来的,所以对用户体验这一点非常敏感。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在这个关系链条中,公司要对合作伙伴是友好的合作的态度。
在美国如果各位看,我们给司机的待遇比较好,跟司机的关系比较好,司机给乘客的服务也会比较好。这里面包括给司机的卓越服务表彰,也有不少定制服务的功夫。比如为了司机能当天拿到今天挣的收入,我们在支付系统上特别做了Express Pay, 即极速付,让司机看到今天乘客付了钱,早上接的单下午就到帐了,这个其实在美国只有我们能够做到。
第三方给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在同样的情况下,Lyft给司机的待遇比Uber要好,司机的积极性比较高,这样我们的司机比较稳定。85%的司机更认可Lyft服务。这是硬性的。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抽出时间到这里来见我们,滴滴跟Lyft建立了非常强的战略伙伴关系,因为中美两个市场是比较大的市场,未来一定是全球移动出行市场的两极。
其他观点:
1,(对滴滴与Uber竞争的建议)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就是司机队伍的稳定,司机的积极性维护和保持;第二点,就是要绝对的保证资本的投入是高效率的,这一点在设计市场拓展和巩固现有市场的时候,都要非常谨慎,足够精确。
2,(和滴滴、GrabTaxi、Ola合作的进展)两三个月之后在中国打开Lyft,就能召唤起滴滴的服务网络,在东南亚就是Grab ,在印度就是Ola。反之也一样。
3,(美国的监管和抵制状况)监管有一个潮流趋势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势已定,美国的监管问题已经趋于整体解决。过去一年,我们争取在美国30个市和州出台了对我们比较有利的法规。第二点,出租车方面你看到的报道,大部分还是跟公司本身的业态有关,美国出租车的抗议都是针对Uber的,没有一件是针对Lyft的。
4,(有关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如果想象一下未来的交通生态可能有三个单元,一个单元是交通网络公司,就像Lyft、滴滴这是运营平台的。第二个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商。第三个还需要有一个软件的内容,所以现在的趋势是看到第一和第二个单元结合起来在往第三个单元走。
5,(海外策略)Lyft会专注美国市场,并希望能跟其他地区的市场主导者一起合作。
6,(为什么Lyft的企业风格比Uber更温和)我们对司机和、对乘客好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成功的企业战略,对于市场拓展来说这不是成本,而是加分的。司机和乘客的支持牢固,能够让我们以比较低的用户获取成本和比较高的运营效率一往无前的往前走。
7,(中国市场和中国资本)我们跟阿里、腾讯、滴滴这些中国的投资者相处得非常好。中国资本的崛起是全世界无法忽视的,硅谷的公司觉得这也是非常令人兴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