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儒超
从“一哥”宝座跌落两年后,华谊兄弟正酝酿新一轮的反攻。
这家成立22年的老牌影视公司,自王中军提出“去电影化”战略后,仅数年,就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速度衰退:发行市场断崖式下滑、旗下明星出走、新业务增长乏力,此类新闻此起彼伏。
不过,“二王”并没有坐以待毙。希望收回影视板块失地的华谊,在迈入2016年后,动作颇为频繁。在人事上,先是副董事长王中磊亲自接盘旗下互联网娱乐版块公司华谊创星,原总经理胡明被调往文化产业基金孚惠成长;在4月6日的公告中,王中军之子王夫也则进入华谊董事会任董事。后者也被认为是步入中年的华谊老店“助力视野年轻化”之举。
另一方面,在此前衰退最为显著的影视娱乐版块,华谊引入了来自万达的少帅叶宁担任电影公司CEO。公开资料显示,叶宁曾任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分管院线、影视、发行版块,并一手炮制了《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寻龙诀》等多部影片。
据网易科技独家获悉,3月1日履职的叶宁已然在华谊内部开始整肃,并出现了部门裁撤和员工被裁的案例。据一位华谊内部人士匿名透露,叶宁此举意在推行公司年轻化,并希望通过换血巩固其在华谊这家老牌家族性企业中的执行力。
但在华谊的多事之秋,这样的变化是否会带来好的结果,目前尚不可知。从“去电影化”再到“重电影化”,迎来新一轮转型的华谊,尚需面临不少挑战。
裁员背后
正经历变革的华谊,面临从上至下的人事变化,似乎不可避免。
一位曾就职于华谊电影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初入华谊的叶宁颇为铁腕,甚至可以说,除却资源和能力,当初“二王”最为看重叶宁的地方,在于叶宁的执行力。
作为一家老牌公司,华谊的大公司病积重难返,这很大程度上成为华谊面对新形势以及“重返巅峰”的阻力。
事实上,近年来虽然华谊在市场份额上下滑严重,但在整个影视娱乐版块上的布局堪称全面。据山西证券统计,截至2015年财年,华谊已拥有87 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孙公司;2015 年公司完成21 项对外投资,涉及领域包含影视、实景娱乐、游戏、VR、广告、创投等大娱乐产业链上的多个方面。
加上关联公司,“华谊系”企业已多达100多家,包括与天下霸唱合作的向上影业、与小米合作的新圣堂影业等。“这些企业几乎完全覆盖了娱乐版块的各个链条,但华谊并没有让这些企业之间产生太多的化学反应,自身在影视板块也未曾止衰”,该员工告诉记者,此前管理层缺乏的整合能力,正是公司寄予叶宁的厚望。
但在华谊这样一家公司内部强调执行力,并不是一件简单事。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来,华谊在管理上颇为传统,如同其公司名称中的“兄弟”一样,诸多大决策上,除了王中军、王中磊之外几乎没有外人染指。
哪怕近年来,也鲜有外部职业经理人担任华谊要职。此前从华谊创星董事长兼总经理位上退下的职业经理人胡明,已属不易。
有华谊员工告诉记者,起于上层的管理风格,使得整个华谊的“裙带”之风胜于同类公司,虽然不少老员工在公司内部通过此种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定程度上也达成了部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在冲击之下,模式已亟待革新。
而想要在这样的背景中整肃,对叶宁以及华谊电影是一道难题。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一部分员工自动离职外,确有一部分员工被公司裁员,期间甚至出现过公司将解约合同寄往员工老家的乱况。不过,对于此次华谊的裁员比例,网易科技目前并不知晓。
何处落刀
至于叶宁入主后,华谊重拳的下一步,很有可能会落子在发行上。
事实上,叶宁是曾经最刺痛“二王”的人之一。据艺恩咨询《2015年国产电影发行市场白皮书》,在电影发行市场,华谊兄弟从2012年排名第一的13.6%市场份额迅速缩减至2015年的4.5%,不仅逊于老对手光线、博纳,甚至落后于分别倚靠《捉妖记》和《大圣归来》蹿升的联瑞和影联,排名第七。
同期,万达背景的五洲发行从0.3%增至25%,雄踞国产电影发行榜榜首,成为近年来市场的最大赢家。而叶宁,正是曾经五洲发行的董事长。
从老大跌至第七的落差,对于“二王”来说并不好受;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业绩上,要在影视板块上收复失地,发行是一个不差的选择。
不过,从华谊在电影发行的模式上看,想在国内市场有所作为不简单。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十大发行公司中,华谊可谓特立独行:主流的两种发行模式,一个是以光线及乐视影业为代表的地推模式,一个是以五洲、博纳为代表的自有影院模式,华谊却不在二者之列,此前的发行多以通过影片主创包括导演和演员的亲自宣传为主。
但近年来明星光环在票房上的衰退,使得华谊的优势进一步缩小。不仅如此,华谊一向引以为豪的明星资源也随着资本搅局带来的明星出走变得略显颓势。
即便发力自有影院建设,华谊旗下的影院截止2015年底仅有15家;比起拥有万达、大地、金逸、横店等四家院线的五洲发行,差距较为明显。
另一方面,国际化和“粉丝经济”同样也会是此次重回电影板块的关键词。
在国际化上,与相对保守的光线传媒不同,华谊一直颇为激进,但收效平平。在今年三月,王中磊宣布要和韩国Showbox和美国STX Entertainment展开合作,涉及投资、制作、发行等多个层面,而Showbox正是2013年与华谊合拍《大明猩》的电影公司。这部合拍电影在豆瓣评分5.7,票房折合人民币1.13亿元,但成本就达到了2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亿元。
不过,华谊联手腾讯买壳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国9号健康(00419)可能会成为一个变量。目前中国9号健康已改名“华谊腾讯娱乐”,据称将会用于购买海外娱乐产业公司,而腾讯旗下的泛娱乐资源可能也会与华谊形成某种资源协同作用。
华谊近期主打的“粉丝经济”方面,主要实施者为上述由王中磊亲自操盘的华谊创星。作为一家脱胎于华谊新媒体部门、股改百日即挂牌新三板的新兴企业,华谊创星据称其主营业务为“多屏整合运营及粉丝生态运营”。更直白的来说,就是寻求渠道合作,为其做内容和运营,其主要合作方包括中移动、腾讯等,华谊将其视作“线上粉丝俱乐部”。
不过,华谊创星背靠的依旧是华谊在内容和明星上的优势,作为后端运营,华谊在前端影视板块的扩张进程是否顺利,可能会对华谊创星的发展起到较为明显的决定性作用。
资本迷局
抛开具体业务,华谊在资本上的动作在此次“再转型”中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此前华谊在资本上眼花缭乱的操作,已然让其尝到了甜头。
这可以从财报上看出端倪。在“失落”的两年中,华谊在财报数据上并不难看。不仅如此,去年华谊营收近39亿元,同比增长62.14%,净利润更是领跑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影视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光鲜的数据很大程度来自于控股公司的并表。其中,华谊去年四季度控股的两家公司-----成立1天和成立100天的东阳浩瀚和美拉传媒,合计为华谊贡献了1.33亿的账面营收及近一亿的账面利润。
而东阳浩瀚和美拉传媒并不便宜。据华谊发布的公告,两家公司分别耗费华谊7.56亿元和10.5亿元的账面现金,巨大的资金流动和被收购公司较短的成立期,让这一系列资本操作引发了诸多非议。
不过在华谊方面看来,这两项资本操作正是华谊巩固其核心优势的举措。据了解,东阳浩瀚作为一家明星合伙人公司,目前有华谊70%的持股,剩下30%股份的股东包括李晨、Angelababy、冯绍峰、杜淳、郑恺、陈赫等6位明星。在此后更名为华谊浩瀚后,其总裁刘韬解释称,通过这种分享公司业绩的方法,将帮助华谊在当前形势下留住核心的明星资源。
另一家公司美拉传媒背后,则是与华谊并肩作战多年的冯小刚,其模式几乎完全复刻了东阳浩瀚。
以资本方式进行绑定,有可能将成为华谊将来巩固其明星优势的重要手段。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为降低风险,无论在东阳浩瀚和美拉传媒上,在资本上精明的华谊,都采取了与明星和导演对赌的模式,以保证达成自身业绩要求。
另一方面,华谊对游戏产业的热情似乎也变得愈发浓烈。从掌趣游戏、银汉游戏再到今年的英雄互娱,华谊屡次涉足游戏产业,并试图为其带来概念上的利好。
在英雄互娱的入股中,华谊以19亿元人民币获得英雄互娱20%股份,后者估值高达95亿元,溢价约795倍。然而此时,英雄互娱的账面净资产仅1193万元。
影视板块的华谊加上游戏板块的英雄互娱,带来的以IP为中心的盈利大饼,或许是此次交易的最大价值。不过有华谊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英雄互娱的收购案在华谊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争议。
这来自于华谊日益紧张的资金状况。根据2015年年报,华谊目前负债总计71.64亿元,流动负债59.62亿元,流动负债率为83.2%;经营现金流净额5.27亿元,低于13.88亿元的营业利润。影视板块和游戏板块的大手笔投入,已经对华谊造成了影响;长此以往,倚靠资本手段投资并购,华谊或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不过,从以往华谊在游戏板块的操作模式上看,有些“不走正道”的华谊可能并不会老老实实得亲自去走“影视IP游戏”的路子:
2010年6月,华谊以1.49亿元资金获掌趣科技22%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3年5月,华谊所持股份解禁;截至2014年1月,华谊多次减持所持掌趣科技股份套现达8.9亿元。2015年3月,华谊继续减持掌趣科技830万股,获利1.3亿元,至此华谊所持掌趣科技股份已降至5%以下。
可以猜测,华谊与英雄互娱的结盟将来可能并非是一项着力于实际业务的举动。在资本上愈发熟练的华谊,到底还会在“再转型”期间使出多少花样,同样值得期待。
毋庸置疑,如今的华谊依旧翻云覆雨。
一手业务,一手资本,曾经的老大哥英气尚在。但它似乎已经走在了变革门口,只是手法太纷繁缭乱,实在让人难以说清它是变“好”了,还是变成了一个“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