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移动支付之于POS支付不只是替代)
在移动支付发达的今天,线下POS机刷卡的习惯已经逐渐被手机所替代。一项数据显示,信用卡线下POS机刷卡频率四季度连跌,目前,POS支付已不足线上的三成。
大到买电器,小到去超市或者便利店买杯茶,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掏出手机,而让信用卡和现金一起安静地躺在钱包里。继“有了移动支付之后,带50块现金都觉得是巨款”之后,又出现了“为什么卡债少了钱都花掉了?敢不敢拿出你的微信钱包和支付宝账单”的段子,都非常生动地描摹了当下人们支付习惯的悄然改变,信用卡正在被一个个支付二维码所冲击。毕竟,比起买杯39.9元的咖啡找不到零钱或是硬币撒一地的尴尬,和买一份2块钱的报纸刷卡是不是太装的纠结,以及刷卡签名长达3分钟的等待,拿出手机“滴”的一声搞定,相比起来实在太方便。况且,还不需要填一张长长的表格证明自己的收入能力,等一个月领一张小卡片。尤其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渠道强大的情况下,从楼下的便利店到街角的超市,从对街的水果店到每天吃早餐的豆浆店,甚至出境游的百货商场门口,都挂满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支付的广告和二维码,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拿出手机对着它扫一扫。这样的便捷和低门槛,足以诱惑这一群早已深陷或徘徊在移动时代边缘的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
根据同一项数据显示,今年的第一季度,90后移动支付人均消费金额少于财力相对雄厚的70后和80后,但使用频率却是最高的,而且更倾向于小额支出,这说明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而言,移动支付更渗透于其生活之中。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和再后面的10后、20后,支付习惯会逐渐虚拟化,也可能出现目前想象不到的改变形式。这不只是中国的现象,Apple pay的出现和逐渐的普及化也同样证明着这一点。
当然,和Apple pay略有不同的是,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大肆风靡,不仅仅是源于一种单纯的支付行为。正如Uber对的士有替代效应,微信对短信有替代效应,但Uber并不是的士也不想成为的士,微信则更加明显地和短信不是一个东西,移动支付之于POS支付也是一样。用第三方移动支付结账的时候,会自动跳转出商家的会员优惠信息、自动积分;通过美食应用付款,有优惠价的同时还能点评;线上团购电影票,不用到现场排队就能选座……这一切形成了一张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个人信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商家的宣传、对客户的分析、个人的习惯、消费轨迹,这些曾经零碎的点密密地分布在这张网上,描绘出一张基于消费的个人图像。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寻求手段的虚拟化和观感的现实化,移动支付和VR应用(虚拟现实)都是其中的典型表现。移动支付对于POS支付来讲,不仅仅是替代而已,它展现的是和以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可能。也许它会继续发展,发展成现在难以想象的形式,也可能会被迅速取代。谁都难以预测,而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