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科技频道> 互联网> 正文

傍上鸡汤文的虚假广告非法律“擦边球”

(原标题:傍上鸡汤文的虚假广告非法律“擦边球”)

“鸡汤广告”或“鸡汤诈骗”虽少受处理,这并不表示其具有合法性。

打开微信,总能发现各式各样鸡汤文在刷屏。据新京报近日揭露,这些鸡汤文很可能是为别人赚钱的工具。据称,鸡汤文大多由专门微信公号或APP等转发平台进行分发,注册人员再通过转发此类附带广告的文章获取分成,转发一次1到5分钱;一篇10万+文章,转发平台可获得3万元的灰色收入。

微信流行鸡汤文,与微信的舆论场特征紧密相连。比起更具陌生人社会特性的微博,朋友圈更接近于熟人社会。前者崇尚解构与批判,后者更乐见传递点赞与温情。知识精英们多对鸡汤文不屑一顾,但不妨碍鸡汤文活跃在以普通人为构成主体的朋友圈。而网络舆论场里的远(陌生人)攻近(熟人)交原则,也助推了鸡汤文的病毒式传播。

鸡汤文本无罪,鸡汤文里有假也不假。但鸡汤文与附带广告的鸡汤文不能简单归为一类,它们在法律性质上截然不同。以鸡汤文为掩护的广告,法律性质是广告而非鸡汤。以鸡汤文为掩护的诈骗信息,也是诈骗信息。我们姑且将前者称为“鸡汤广告文”,后者称为“鸡汤诈骗案”。

在政府职能上,有权查处“鸡汤广告”的是工商部门,有权查处“鸡汤诈骗案”的是公安机关。不过,我们很少见到有关部门对“鸡汤广告”或“鸡汤诈骗”展开调查,这并不表示其具有合法性。

首先要厘清,“鸡汤广告”理当受《广告法》约束。一种声音认为,“鸡汤广告”属于软文。一些广告主也坚持认为“鸡汤广告”游离在广告法外的灰色地带,是打了法律“擦边球”。但“鸡汤广告”根本不是擦边球,它直接拍在《广告法》的台上。《广告法》第二条明确,“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服务的商业广告活动,适用本法。”

直接介绍产品是广告,间接介绍广告也是广告。既然“鸡汤广告”受广告法约束,那就简单了,“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那些以欺骗误导消费者为能事的“鸡汤广告”不但应受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更应承担法律责任。

更有甚者,“鸡汤广告”常以虚假第三方身份误导受众,使阅读者产生原本没有的消费需求,从而造成资源错配和社会福利损失。这点已为《广告法》所注意,第14条就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所以说,“鸡汤广告”重点不在“鸡汤”,而在这种方式本身就违反了法律。

根据“破窗理论”,微信上一次“鸡汤诈骗”的成功,很快就能带来蜂拥而至的效仿者。侦查是项主动的权能,犯罪行为在哪里,侦查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微信不是法外飞地,微信更不能成为职能部门的执法飞地。

□王琳(法律学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