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榜样“衰” 中国P2P 站在拐点处?)
王莹
[清科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中国天使投资机构新募集124只基金,披露金额约203.57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中国天使投资各项数据较2014年均增长2至3倍。2015年中国天使投资机构共投资2075起案例,披露金额超过101.88亿元人民币。]
投资互联网金融并非投资一个独立的项目,更大意义上是投资该模式背后的行业,以及经济环境。此次,陈天桥入主被更多人称之为走下神坛的P2P鼻祖LendingClub(下称“LC”)而再次成为焦点。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陈天桥之所以出手,除了“差价”、“抄底”、“财务”等字眼外,美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美国金融的深厚底蕴是其投资背后真正吸引的东西。在中国的行业发展背景下,不少风险投资人士认为,能够以科技驱动金融的行业才真正具有投资价值。
“看好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布局这个国家的金融”
“抄底”成为陈天桥此次入主LC的主要标签,正是这样的观点让人们对于这次投资给予更多“财务”上的定性和想象空间。然而,一位风投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从投向来看,此次盛大进入的是资金渠道方向,或存在一些资金端的需求。同时,在LC创始人之一离职、盛大集团成为最大股东的背景下,未来谋求控制权以求得更深层次的合作并非不可能。
虽然,受近期政策影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中国经济整体处于下行周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业内人士仍然对于中国的金融行业甚至互联网金融行业予以长期看好的判断。
背后的逻辑是,投资人如果看好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走势,则投资这个国家的金融行业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投资人同时拥有互联网金融背景,那么投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是当然的选择。
而陈天桥所带领的盛大集团无论是对美国经济的前景看好,还是在互联网领域的行业背景,都使其做出这样的投资决策,而LC也并非盛大集团在美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的第一单。
就盛大集团入股LC一事,《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盛大集团。盛大集团总裁邱文友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项投资秉承盛大集团一贯的投资战略,即专注于大规模及具有长期可持续增长潜力的行业,特别是其中创新型业务模式的先行者及领头羊企业。“盛大集团非常认同LendingClub开创的业务模式和其不断优化演进下可期的前景。”邱文友说。
事实上,在2014年互联网金融正在发展之初,盛大集团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即频频出手。官网显示,盛大集团此前已建立10亿元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投资基金,目前已投资10余个项目,覆盖互联网信贷、网络理财、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网贷天眼、爱钱帮、微贷网、钱先生、保保18、彩票宝、人际融、新外汇、钱景等。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网贷天眼、微贷网、钱先生等典型的互联网金融项目中,盛大集团已经退出,并且由于在项目早期出手,已经大幅盈利。
无论中美挑选好项目的标准一致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挑选好项目的标准是一致的。”一位长期关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投资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天使轮看创始人和企业发展方向,A轮看业务的成长性和成长速度,B轮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商业模式,而到了C轮就需要财务数据来说话。
值得青睐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是用科技的方法推动了金融的发展。“以LendingClub为代表的美国P2P模式已经到了一个拐点。”维信金科总裁廖世宏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互联网金融说到底是金融的事情,是做风险的生意,在这方面美国的P2P模式并未发生任何改变,甚至其商业模式和方法远远落后于CapitalOne等老牌金融架构,此外,商业模式也存在弱监管等缺点。
在政策、舆论、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发展。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已经处于高危阶段,挣快钱、挣热钱让一级市场集聚了大量的泡沫,“资本寒冬论”随之而来。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表示,在当下VC行业也存在大量的泡沫。不仅仅高估值,而且融资频繁。未来在泡沫破裂的过程中会有几个事情发生,第一,融资周期越来越长。“这个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清晰。”邝子平表示,一个项目的正常融资周期应该是3个月,如果将项目进一步阐释清楚,数据抛出来,甚至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这是未来新常态融资周期。第二,项目估值调整。“重组兼并可能很多企业未必能够完成,资金链断裂企业就得关张了。”邝子平说。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投资风口正在逐步降温,金融科技成为新的风口。清科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中国天使投资机构新募集124只基金,披露金额约203.57亿元人民币。投资方面,在2015年中国天使投资各项数据同比均增长2至3倍。2015年中国天使投资机构共投资2075起案例,披露金额超过101.88亿元人民币。同时,清科指出,中国天使投资在2016年将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企业服务及娱乐传媒行业。
廖世宏指出,未来能够大力发展的除大数据这一典型金融科技的代表外,还存在于硬件服务类行业,例如刷脸支付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