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日消息,今日在中国科技馆开馆30周年之后的第一个霜序孟冬之季,由中国科技馆自主研发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温暖呈现,正式向公众开放。
11月1日上午,“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科技馆短期展厅隆重举行。中国科技馆副馆长欧建成主持,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出席开幕式;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刘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铁军等专家受邀参加了开幕式。仪式上,殷皓馆长向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代表和鲁班锁捐赠人代表颁发了证书。简短隆重的开幕式后,嘉宾、媒体和公众共同参观了展览。
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紧密连接,不再分离,使普通的木头有了生命。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榫卯是肇始于我国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项重大发明,上至巍峨宫殿,下至草房瓦舍,大到舟船车辆,小到桌椅板凳,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应用。在漫长的工艺探索中,我国古代工匠不断创新,创造出样式繁多、精巧无比、适用于不同器具的榫卯结构,显示了古人的匠心与智慧。同时,榫卯也是中国建筑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它代表着比汉字更早的文化记忆。榫为阳,卯为阴,凹凸之间,相生相克,体现着古代中国人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是中国科技馆自主策划开发的中国古代科技系列专题展览之一。展览以榫卯为中心,通过互动模型、微缩模型、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展览形式,展示榫卯工艺在古代建筑、家具、造船、造桥等不同领域以及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旨在传播古代科技、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展览面积2000平米,展品38件(套),共分为五个主题分区。
七千年前,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的原始居民便使用榫卯技术建造房屋。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栏杆木楞,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先进且密合的连接方式。在“七千年前的发明”主题展区,观众可以看到有七千年历史的馆藏文物珍品——河姆渡木榫卯,近距离感受它的沧桑和精巧;您可以看到巢居、干阑式建筑的复原模型,了解榫卯的发明与起源,感受榫卯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在“古代建筑的智慧”展区,佛光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晋祠圣母殿等五座代表不同时代的古建筑微缩模型一字排开,“灯火辉煌”的建筑内景、“随意开合”的隔扇门窗、“迎风摇动”的檐角风铃,给人一种气韵天成的视觉震撼。在这里,观众可以从建筑的整体到局部、从构架到节点,再到榫卯,一步步深入地了解古建筑的内部结构,并通过AR互动方式,进入应县木塔的塔内来一次虚拟漫游,探索木塔历经地震的考验仍能安然无恙、巍然挺立的秘密之所在。
榫卯,是中国古代家具的灵魂。隐藏于古代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其工艺之精巧,扣合之严密,可谓间不容发,给人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的感觉。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穿越”回明朝,欣赏造型优美、线条简约的画案、格柜、罗汉床和圆婉柔和、丰满劲健的圈椅;可以通过爆炸模型观察中式家具的榫卯结构;还可以学习拆装各种榫卯模型,自己组装一件小家具。
除了在建筑和家具方面登峰造极的应用之外,榫卯还在古代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在“形形色色的榫卯”展区,高大的商代战车模型与宏伟的宋代海船模型比邻陈列,观众可以在此观察古代车轮“爆炸”模型、通过平板电脑了解古船的榫卯应用,比较中外古桥的结构形式,还可以探讨铁榫卯和石榫卯在应用中的功能与优劣。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技术在革新,虽然榫卯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但人们对榫卯的研究和利用却向着更加精深的方向发展,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载体。在“现代榫卯的演变”主题展区,陈列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等建筑模型,它们都是以榫卯元素作为核心理念设计建造的;设计简约的现代榫卯家具则反映了榫卯在家具中的传承与创新。展览还引入了傅中望等著名雕塑家创作的榫卯主题艺术品,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将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月10日在中国科技馆一层东门短期展厅举行,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首展结束后,展览将启动国内外巡展之旅。